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當代人的悲哀是︰從實利人生到枯燥人生—余秋雨教授




 今天劇社和中國文學班參與了香港教育劇場論壇舉辦的講座,實在獲益良多。大會邀請了內地的著名學者余秋雨教授主講,講關於戲劇教育和藝術學習的問題。文學班在課堂上看過不少余老師的演講光碟,今天能親近余老師,直接受教於余老師,很是難得。
 「當代人的悲哀就是從實利人生到枯燥人生」余秋雨教授用這句話揭開今天講座的帷幕。點出了不投入藝術生活,或者藝術水平不高是一種遺憾。有人問愛因斯坦說︰死亡對你來說是甚麼?愛因斯坦回答︰死亡對我來說是再也聽不到莫札特。不要忘記愛因斯坦是一個物理學人,卻真正懂藝術(他會拉小提琴,常進劇場)。而前英國首相丘吉爾這位政治家、軍事家,他所得的諾貝爾獎竟然是文學獎。余教授暗示,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很深的藝術修養。亞當斯也曾經說過,我們這代人著重軍事和政治,是為了我們的兒子能享受科學和技術,而更希望的是我們孫子能享受音樂和戲劇。這說明了甚麼才是人類的最終期望,就是真善美當中的美,追求生活更愉快、更藝術、更美。
 余秋雨教授進一步闡釋,我們需要有「藝術情懷」和「遊戲意識」。具體的實行辦法是在校園多舉辦戲劇活動,讓學生「扮演」,化身角色學習。戲劇學習,可讓參與者多方驗,理解更多人的想法;可讓參與者和其他角色和觀眾作交流練習,這能提升交際能力;可讓參與者體會生活的悲劇性和喜劇性,令其生活得更美。
 最後,余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中外比較重要的戲劇家,為我們的延伸學習指引方向。外國方面︰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莎士比亞、梅特林克(19世紀︰認為人類最大的悲劇並非被殺(指莎劇),現代人最大的悲劇是發現第一根白頭髮。這是普及的悲劇,而莎翁的悲劇是不普及的)、布萊希特(在劇中會忽然中斷,有演員跳出來向觀眾講話,讓觀眾抽離而作換位思考)、貝克特(《等待果陀(得諾貝爾獎)》作者︰兩個流浪漢在等「果陀」。意指每個人的人生都在等待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彼德‧布魯克(主張觀眾與演員一起完成戲劇。而中國方面(余按︰中國戲劇產生得非常晚。原因略。)︰(元)關漢卿(《竇娥冤》作者)、湯顯祖(《牡丹亭》作者、京劇梅蘭芳(當時代開始以演員為中心,與今天以導演為中心的潮流不同)、曹禺、老舍等等。
 在問答時段,我們還拾得有價值的一點,就是文學藝術有其「假定性」。我們不宜用求證,求史實的角度去批評藝術作品。楊門女將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楊門女將的故事很多都是虛構的,但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讀。
 劇社幹事朱穎施同學也向余教授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余教授提到要為生活注入遊戲意識。特別提到席勒(歌德(《浮士德作者》)的朋友)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指人有兩種要求,一種是理性要求,另一種是感性要求。余老師認為要兩者互相補足,太多感性和太多理性都不好。朱穎施問在現在功利的社會,如何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注入遊戲意識?余老師認為就要在中小學多舉辦戲劇活動;而作為學生,每逢遇到這些活動都不要拒絕,因為對以後的生活有莫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