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中文學會文社創作班第一課:十四行詩創作

羅氏基金中學中文學會文社今年特別籌辦一系列創作活動,首次創作班吸引五十多位同學報名,出席者有二十幾位,即場加入的有十來位,合共四十幾位同學加中文組老師在籃球場齊玩遊戲,輕鬆學習,享受創作的無限樂趣。

活動以破冰遊戲開始,同學們被分為小說組、散文組和詩歌組,每組各有一位老師指導及協助。






















































最後,完成大車胎遊戲後,每組同學必須在既定主題底下創作一首十四行詩。由於學生對十四行詩的認識不深,本社印刷兩段有關十四行詩的背景資料,然後摘錄莎士比亞的其中一首英譯作品,並附原文,講解詩歌在句式及押韻上的要求。學生聽到指示後立即在報紙上剪剪貼貼,尋找與主題相關的字詞,創作十四行詩。經過一番分工合作,學生們在短時間內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成功誕生作品。最後,詩歌組眾志成城,連奪四個遊戲之冠。























今次活動能夠順利完成,首先感謝中文組各老師的協助,同時感謝支持創作班的同學們,最後要感謝「夠膽」出席創作班的你們。讓我們一起突破框框,讓枯燥無味的生活多添一點詩意,讓文字藉著大家的情感高飛,因為我們相信,在這裏,文字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他/她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在這裏,我們實踐了行為藝術,感受了詩意棲居;人來到這個地球就是那麼一遭,短短的數十年裏,如果能夠享受當下,及時行樂,人生自然如意。


詩人生活: 中文學會文社創作班第一課:十四行詩創作

詩人生活: 中文學會文社創作班第一課:十四行詩創作: "《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詩集收有154首詩,大致認為作於1592年至1598年,1609年於倫敦首次出版。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Fair Lord),詩人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第二部分為第1..."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中文學會辯論隊有比賽,歡迎同學到場觀摩!




中文學會辯論隊有幸參與星島第二十六屆全港校際辯論比賽,第一回合初賽已於20101127日舉行。當天對賽學校為香港培正中學,辯題是港府推出活化工厦措施利多於弊。我校辯論隊以30取得是次勝利,能夠晉級第二回合初賽,而6N紀靜雯同學更獲得最佳辯論員。當天比賽情況刊載於星島日報。

(附上圖片)

第二回合初賽將於本周六舉行,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到場觀摩!

日期:2011219日(星期六)

地點:順利天主教中學(地址:九龍順緻街七號)

時間 程序

11:05 – 11:10 司儀講解發言次序

11:10 – 11:45 辯題:港人內地「超齡子女」獲放寬來港定居利大於弊

正方: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

反方: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

11:45 – 12:20 辯題:港府不應收緊首長級公僕再就業規管

正方: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

反方:沙田培英中學

12:20 – 12:55 辯題:港府增加煙草稅利大於弊

正方:衛理中學

反方:民生書院

12:55 – 13:10 評分時間

13:10 – 13:25 評判致評語

宣佈第三組、第四組及第五組的比賽結果

頒發最佳辯論員及最佳交互答問辯論員獎項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全港中學「兩文三語」菁英大比拼 第七屆


最優秀中文文章

隨著人口膨脹以及經濟發展,重建舊區實有著急速的必要,但社會上卻有另一種聲音提倡城市保育,就此你有甚麼看法?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 黃學仁同學



香港由一個二百年前的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經濟亦因此而急速的發展,成為亞洲其中一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些成果,有賴我們的上一輩着手規劃城市發展,以致我們的生活質素以大幅提升。

今日,香港部分地區,例如觀塘、九龍城等的樓宇和社區設施已經變得殘舊。因此,政府已經計劃將這些地區進行重建工程,改善當區面對設施、住房安全等的問題。然而,有一些聲音認為舊區重建會破壞地區獨有文化,應該要好好保育。面對着香港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急切,和社會城市保育的意願,政府應該怎樣着手,作出取捨呢?

舊區重建計劃可以帶動到香港勞動人口的需要,創造超額過十萬個工作職位。這是能夠大大改善社會的失業率和持續高企的就業不足的問題。此外,重建亦能撤底

解決到當區的住屋安全,居民無須要再擔心昂貴的維修費用,並能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再者,重建計劃亦帶來一個難得的機會對地區重新規劃,可以將居民生活上的問題,例如社區及康樂設施、商

鋪與民居的距離,都能一一解決。以調景嶺的重建為例,重建前的生活質素比較惡劣,到將軍澳地區填海和重新規劃,居民能在同一個地區享有康樂、商鋪和食肆及區施,滿足居民的需要。

然而,重建舊區亦可能犧牲了香港上一代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再加上居民與鄰居深厚的友誼和周邊獨有的文化特色,

成為了我們的集體回憶,絕對有保育的需要。除了當區居民的回憶,亦能讓下一代認識歷史,了解數十年前的香港是怎樣的。故此,保育是不容忽視的,不可以因經濟發展的犧牲。天星碼頭的事件,就是一個好好的教訓。

我認為,政府應該在籌劃舊區重建的周時,亦應諮詢地區人士和當區居民的意見。這樣,政府可以更加了解當區的文化特色,從而對重建計劃進行微調。例如將其中一個區域規劃為保育區,將該區予以活化。這樣,香港便可以平衡兩方面的利益,既能夠致帶動發展、應付人口膨脹、改善生活質素的目的,亦可以推動城市保

育,讓有歷史價值文化得以承傳,讓下一代更加認識香港。

所以,我們只要在重建計劃和城市保育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我們便

可以同時於兩者之間都帶有正面的效應,並魚、熊掌兼得。就讓我們互相忍讓,

建設一個更美的城市吧!




這篇文章是在四百多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三篇優秀文章中的其中之一,恭喜黃學仁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