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全港中學「兩文三語」菁英大比拼 第七屆


最優秀中文文章

隨著人口膨脹以及經濟發展,重建舊區實有著急速的必要,但社會上卻有另一種聲音提倡城市保育,就此你有甚麼看法?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 黃學仁同學



香港由一個二百年前的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經濟亦因此而急速的發展,成為亞洲其中一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些成果,有賴我們的上一輩着手規劃城市發展,以致我們的生活質素以大幅提升。

今日,香港部分地區,例如觀塘、九龍城等的樓宇和社區設施已經變得殘舊。因此,政府已經計劃將這些地區進行重建工程,改善當區面對設施、住房安全等的問題。然而,有一些聲音認為舊區重建會破壞地區獨有文化,應該要好好保育。面對着香港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急切,和社會城市保育的意願,政府應該怎樣着手,作出取捨呢?

舊區重建計劃可以帶動到香港勞動人口的需要,創造超額過十萬個工作職位。這是能夠大大改善社會的失業率和持續高企的就業不足的問題。此外,重建亦能撤底

解決到當區的住屋安全,居民無須要再擔心昂貴的維修費用,並能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再者,重建計劃亦帶來一個難得的機會對地區重新規劃,可以將居民生活上的問題,例如社區及康樂設施、商

鋪與民居的距離,都能一一解決。以調景嶺的重建為例,重建前的生活質素比較惡劣,到將軍澳地區填海和重新規劃,居民能在同一個地區享有康樂、商鋪和食肆及區施,滿足居民的需要。

然而,重建舊區亦可能犧牲了香港上一代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再加上居民與鄰居深厚的友誼和周邊獨有的文化特色,

成為了我們的集體回憶,絕對有保育的需要。除了當區居民的回憶,亦能讓下一代認識歷史,了解數十年前的香港是怎樣的。故此,保育是不容忽視的,不可以因經濟發展的犧牲。天星碼頭的事件,就是一個好好的教訓。

我認為,政府應該在籌劃舊區重建的周時,亦應諮詢地區人士和當區居民的意見。這樣,政府可以更加了解當區的文化特色,從而對重建計劃進行微調。例如將其中一個區域規劃為保育區,將該區予以活化。這樣,香港便可以平衡兩方面的利益,既能夠致帶動發展、應付人口膨脹、改善生活質素的目的,亦可以推動城市保

育,讓有歷史價值文化得以承傳,讓下一代更加認識香港。

所以,我們只要在重建計劃和城市保育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我們便

可以同時於兩者之間都帶有正面的效應,並魚、熊掌兼得。就讓我們互相忍讓,

建設一個更美的城市吧!




這篇文章是在四百多篇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三篇優秀文章中的其中之一,恭喜黃學仁同學。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