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學生優秀文章(中六級)

我的志願

萬卡傲 6J

「我的志願」,一個最典型的作文題目,基本上是幾年便會出現一次的題目。但這個題目的用意在哪呢?相信不少人每次都會寫上想做的事情作為志願,是不是認真做的就不知道了。我隱約記得每次遇上這題目,我便會寫自己沒有志願,不過在未來的生活再找找看之類的處理了。


「我的志願」,我認為人們每過幾年便會換掉。每過幾年,人們就會換掉自己的思想,思想不同了,自然志願就會改變。例如小孩子可能會說自己長大後想成為全球首富,就讀小學時可能會想當太空人;上中學後,知道沒什麼可能能成為太空人,便可能會轉成想當一個事業有成的人;踏入高中,志願又會改變,可能會變成想當一個能有三餐溫飽的人。

人們的改變大概是因為向現實低頭吧,但這也在說明寫「我的志願」不是在確定將來要做什麼職業。那麼這題目是用來做什麼呢。能夠讓小孩及早找到自己想做什麼嗎?我認為也不會,因為小孩子都太天真了,不會經過「思考」便「想」出自己的志願。那些志願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子孩子不是認清了未來,而只是為了把功課完成。小孩可能連「志願」二字也還未能理解便要寫這題目,寫出來的東西當然不能盡信。


「志願」二字對於一個小孩來說其實頗為嚴苛的,我覺得「志願」二字簡單點來說便是一生的志向與願望,但複雜來說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在衡量自己用一生來換取甚麼。雖然「志願」是代表得難做得到,但多少也是個自己想出來的指標,所以一個人長大時,「志願」好像越來越普通,這是正常的。人生經驗不斷增加的同時,會感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少。一個小孩又怎會想志願,他們只是在說他們心目中羡慕的工作、成就。

沒有「志願」,其實也沒有所謂,只是沒有甚麼人生目標而已,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反正計劃好的東西,總是做不到的。所謂的時間表,其實只是個短暫性的,隨時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機會被換掉。因為突發的事件實在太多。就正如人生也是這樣,你要預知未來幾十年的事是沒可能的,每天一件突發事件已足以改變未來,這也就是平衡世界論,小孩們的「志願」能成功實現麼,在眾多的平衡世界中,小孩能達成的機會是多麼渺茫。這是他們慢慢便會明白的一回事。


就我自己而言,從沒想過什麼「志願」,其實順其自然也沒什麼不好,過份認真就定必有不好的結果,真的可謂沒有期望便不會失望。現今的世界大概是一個付出很多也只得很少或什麼也得不到。要達成自己的「志願」就像賭博,設得高,風險也高;志願低,風險也隨之而減低,這正是這個世界現今的法則。就像漫畫家這職業,在日本算是個不少年輕人憧憬的職業。現時的漫畫家,有部分更有非常可觀的收入,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大概只有三至四本漫畫雜誌的作家八。這是一個徹底的賭博,漫畫家們只是賭博勝利了而已。假若把風險降低,把志願設定為成為一個能有收入的人,這也並不是代表不用賭,只是風險低了,正如想到便利店工作也有失敗的機會。


「我的志願」這題目我想我是寫不出任何東西,但沒有志願的人生也沒什麼不好。



一次到醫院探病的見聞與感受

何智麗 6J

  從小到大,我就很怕「醫院」;我害怕它那股濃烈的藥水味。

  還記得,小時候我每次患上感冒都不敢告訴媽媽,待她發現了,把我強行拉到樓下診所,我還傻得在一路上祈禱:「求求你啊!神!保佑我不用做手術!」大概就是「手術」這名詞,加上那股難聞的藥水味令我覺得醫院十分恐怖。到長大後,知道診所和醫院的分別後,我就不再害怕,而且還會自己主動到診所求醫。


  

  去年,當我帶著患上感冒的妹妹到診所時,醫生竟然對我說:「妹妹的感冒菌積在耳朵裏,形成耳積水,要到醫院做手術。」當時,我聽到這兩個這麼恐懼的字,真的晴天霹靂。這是我頭一次感到「手術」離我這麼近。一個星期後,妹妹要入院做耳部手法,可惜這天我要上學。於是,我放學後就獨自趕到醫院去。


  到醫院的門口,我看見一個個穿著白色長袍的醫護人員和病人,頓感身處於一個寂靜和緩慢的氣氛裏,繼而,我意識到急促的步伐必須放慢。好不容易,我看到幼兒病房的指示板,那路程不遠,但對我來說是個考驗,因為我需要穿過一塵不染,靜得有點陰寒的迴廊。終於,我走到了幼兒病房,看到妹妹躺在病床上,旁邊站著穿著藍色消毒袍的麻醉師,和衣衫不整的媽媽;我當時馬上衝到媽媽身旁,抓緊她的衣袖問:「怎麼了?」那個麻醉師見我驚慌的樣子解釋我聽:「別擔心!你妹妹接受了麻醉藥注射,待會兒會被推進手術室做個三小時的小手術。」但當時聽完他的解釋,我並沒有定下來,因為我看到妹妹穿著如冬雪潔白的手術袍,手腕帶著一個個的白色手帶,嘴唇又乾又白。這樣的潔白沒有帶給我平時舒服的感覺,而是冷冰冰的,恐怖的……看到這裏,我眼球裏的淚水開始不停在打滾,最後,我並沒有陪妹妹到手術室,我怕我只會增添她的恐懼。於是,我坐在幼兒病房的沙發上等……


  突然有個年輕媽媽走過來,微笑著對我說:「別太擔心,那只是個小手術而已。」我回答,亦不假思索地問:「嗯,謝謝!那你的小孩呢?待會就做手術?」她還未回答,那個小朋友就悄悄地爬上沙發,整個身體趴在母親身體上,頭靠著母親的胸前,舒服而滿足,安靜地感覺母親的心跳與溫軟。他的媽媽亦伸手摟抱著他,下巴輕輕摸著他的頭髮,好一會兒不說話。沉默了一會兒,她又眼泛淚光地說:「他啊!下個星期,醫生就會從他的小腦袋裏拿走那個可惡的計時炸彈!」當時,我便知道我問錯了問題,亦不該在她面前流淚。然而,我實在不知道要如何安慰她,只好送小弟弟一粒糖果。


  正當我以為這個小朋友已經比起我妹妹可憐得多的時候,沒想到有寶寶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這張顯示胎兒頸皮過厚,我懷疑他有唐氏綜合症。」醫生對著婦人說。婦人和她身邊的人知道後,都紛紛痛哭了,她有位朋友突然提出:「你怎能將他生下來,叫他受更多的苦?」及後,他們都提出各樣的顧慮,「你可有想過他生出來之後的生活質素?」「你若要保存胎兒,我會支持你,不過,我倒是不贊成。」……在這個世界,我知道有人堅信生命的尊嚴,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生命是上帝掌管的,人不能取代上帝決定胎兒是否可以活下去,包括我自己在內。但奇怪的是,當我聽到他們的顧慮及他們最後的決定:「醫生,我決定人工流產。」,我並沒有生氣,更說服自己:「這只是對寶寶好的一個殘酷決定。」……

  終於,三個多小時後,妹妹順利完成了手術,看到她睜開眼晴後看著我微笑,就像平日她睡醒後走到我睡房,拍打我起床的模樣。我終於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了。「幸好,這個妹妹出世了;幸好,這個妹妹剛剛只是接受了個小手術;幸好,我能健康地成長至今;幸好,我能與妹妹經歷這一切。」我想。


最後我在這個了無生氣的醫院逗留了差不多十小時,我仍然覺得它是個很可怕的地方。唯一不一樣的是我知道當我老的時候,我就不會害怕它了,因為我們明白一塊健康的葉總有一天枯萎,會怕擋不住強風的吹襲,脫離樹枝,隨風而逝。但當然,過程中,我們仍然會使勁地抓緊樹枝,努力地支撐著最後的一分一秒……只是當身心感到疲累時,當我們再堅毅也抵不住病魔時,就回想起其實我們能夠從嫩葉演變成枯葉,已經得來不易了。生命,是何其珍貴啊!




一次醫院探病的見聞和感受

曾巧嬋 6J

  數天前,我收到了震驚且令人心痛的消息—從小照顧我的姑婆不小心在廚房裏摔了一跤,傷了膝蓋,進了醫院。她如常地展露出冷靜及叫人放心的笑容,然而,母親仍然堅持早午晚定時到醫院伺候受了傷的姑婆。


  這天,我放學後跟隨母親的步伐到醫院去。這是我第一次到醫院探病,過往到此地的原因全都是因我患病看急症,但要背著憂慮及沉重的心情探望不幸的親人還算是首次。


  穿過自動大門甫踏入醫院,空間便頓時轉變了似的,這仿如另一個世界。跟剛才空氣清新的外界相比,這裏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令人厭惡的藥味,每一口所吸的氣都給人一種混濁、不爽的感覺。提著裝了晚飯的膠袋,母親和我步向電梯大堂。


  醫院不只是在空間上給了別人異常古怪的感覺,這裏的時間仿佛有特別的定律。經過那一排排坐立不安、無奈地等待取藥或看症的人,時間似乎停滯不前,瞬間靜止了。忽然,從另一方傳來緊急的叫援,病重的人躺在床車上,醫護人員焦急地在手中迅速推著,時間似乎正在快速流逝,一分一秒也不容有失。


  與一堆表情凝重、同為探病的人踏出電梯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姑婆所住的房間。這是一間不到四百多呎的房間,雖然狹窄卻設備齊全,湛藍色的牆紙如新裝上似的,眼看環境衛生均良好,我鬆了一口氣。姑婆一看見我們便興奮地朝我們揮手,旁邊正與她談天、坐在輪椅上的另一位老婆婆對著我微笑,像是羡慕地說:「假如我的孫女像你這麼乖便好了……」不知怎的,她那慈祥的微笑總引人憐憫。


  我坐在姑婆床邊跟她訴說今天在學校的經歷,以及母親早上差點兒忘了叫我起床一事,逗得她精神地歡笑。在房間裏還住著另外五名的老婆婆,她們有的向著我們的方向瞪著,有的呼呼大睡,有的安然坐著。不知是否我太多疑,她們倒像是沒有親人來探病。這時,一名坐著的老婆婆呼喚了護士,要求一杯清水,驚惶失措的護士急忙步向老人,以為她有病痛,得知她只想要水後,便皺起臉,不耐煩地說:「這麼小事,不要麻煩我嘛!我可是很忙的。」我們都默不作聲,隨後進入的另一位為病人準備藥水的護士不見得有善良的心。眼見我有點不滿,姑婆坦白地說:「一般的老人病房,服務是相對普通的,不是每位護士態度也好的,相比其他親人幾乎不屑花時探病的老婆婆,我幸運多了。」我心裏突然感到一陣暖意,我知姑婆的笑容是在答謝我。


  應母親所託,我到大堂把垃圾棄掉,途中經過另外兩間病房。第一間是一間住滿中年人士的房間,裏面氣氛嚴肅,不時看到一些探病的妻子向丈夫埋怨不是。有的婦人為親人切生果,有的病人躺得舒服地看報紙。每逢有要求,護士都立即趕至,毫不作聲地服侍病人或其家屬。許多時候,病人都會催促何時出院,若果醫院服務不周,家屬總會把憤怒不滿的眼神投向職員,令其畏懼。


  另一間病房可算是不衣樣的天地,房裡充滿孩童的笑聲,護士到處安撫著無止境地活動的小童,不知是受孩子父母所托或只是純粹地喜歡子孩,總覺得……護士的態度截然不同,這裏充滿的是生氣、是希望。


  

  返回原來的病房,死寂一遍,令人的感覺總是多麼的苦澀。這裏住的是病人,那裏住的也是病人,為何他們的神情、行為及遭遇總是不一樣呢?醫院,曾經是我最害怕的地方,因我畏懼病痛。然而,若放闊眼光,這裏應該是生、老、病、死均為一體的地方。它的空間總是令人身心不自然,這是因為在同一條走廊的一段可是生命的開啟,而另一段卻是連接著生命的終點。它的時間總令人摸不清,因為有些人擁有的像永遠用不完的機會,以及一道漫長的路;而有些人卻面對或許只剩下數天、數小時、數秒鐘的光明。


  在這間房裏,姑婆告訴我至少有一半的老人是沒有可靠的親人。我在想,人出生時是被那麼多的人包圍著,要在死時也同樣地在許多人的目光下送別卻是那般的不可能。我疑惑,那是因為我們變得討厭了,還是我們失去了太多了?在小孩面前,病痛是短暫的,他們是護士眼中可憐的天使。人到中年,生命似是無聊平淡,護士是在應人要求,做好本份,病人怨得就怨。到了老年,人的選擇似乎少了許多,我們不再有所謂「挑剔」的權利,人們對我們的態度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病人總是被人嫌棄、被人忽視。說到底,小孩的需要和老人的一樣要緊,但小孩總是在兩者中得到選擇的一個,因為它有的是相對比較多的希望。


  探過病後,我比以往更為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傷心,或許人老了,心胸也廣闊了,他們愈是顯得沒什麼大不了,但我深信他們是內心是如斯的寂寞。每次想起終有一天會失去姑婆,就令我更加想在此刻好好珍惜她。若果有一天我也踏進了生命最後階段,今天看過的自然情境或許會令我得到一些安慰。貪新厭舊、貪生怕死實是人的本性。正因如此,我討厭這種見證了所有人生必經階段的地方。


「有仇不報非君子」

許永亮 6J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俗話又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那麼這份仇,應該報還是不報呢?應該讓這份怨恨隨風飄散,還是讓對方一同感受呢?的確是個問題。


首先仇可分為私仇和世仇。所謂世仇即間接的,有關家族人員的仇恨。上一代的仇,經過單方面的描述,距事實已經謬之千里;加上錯不在下一代,向對方子孫復仇實在於理不合。而且最終通常雙方都沒有好下場,不少武俠小說可作引鑒。所以世仇可算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那麼私仇又如何呢?事涉雙方,解決這份仇恨雙方都責無旁貸。就正當性來說,報仇是合情合理的。仇恨的起源通常在於一方傷害到另一方的精神或物質,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因他人的優秀而仇恨嫉妒這種無理取鬧姑且不論,更多情況是加害人有心或無意中傷及受害人。既然行為是他做的,錯誤也是他犯下的,那麼理應要為自己的舉動負上責任。而受害者也自然獲得了報復的權利,這是無庸置疑的。可能有人會提「得饒人處且饒人,又何必斤斤計較呢」,但再往前看其實已經承認了受害人有「饒不饒人」和「計不計較」的選擇權。可以說,不報仇是人情,報仇是道理,報仇的正當性已經呼之欲出了。


說完正當性,既然報仇的理由足夠了,那麼報仇的意義又值不值得我們去做呢?有種仇恨對我們有警醒的作用。趙王勾踐亡國後臥薪嘗膽,在吳國忍辱負重,麻痺夫差,結果在回國後找機會一舉滅了吳國,靠的就是仇恨這根精神支柱;蜀國劉禪亡國後樂不思蜀,在敵人陣營中吃喝玩樂,結果遺下罵名,缺乏的正是仇恨這種精神食糧。若人人都懂得「有仇不報非君子,有冤不報枉為人」,就不會出現如劉禪般迷失方向的人了。


有種仇恨對我們有警誡的作用。既然仇恨會招致他人的報復,我們在行動前自然會三思。因為自己有仇必報,自然也不會天真到相信對方會以德報怨。所以採用這種人生態度相當於添置了一名時刻防止自己行差踏錯的友人在身旁。


有人提出,報仇是零和,甚至是負和遊戲,報仇成功的什麼都不會得到,只會有人受傷。在物質上可能是這樣,但精神上報仇者卻有極大意義。被凌辱、被踐踏後仍然笑着原諒對,那是聖人,要不就是懦弱到不敢反擊,只能為自己找安慰的藉口。被刺一刀,就回一刀;被打一拳,敗回一拳。在報仇的反擊中,我們並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是取中挽回自己的尊嚴,找回自己的勇氣,擊敗自己的懦弱。逃避報仇而說出「冤冤相報何時了」和看透世情而說是完全不同的,逃避的話只會永遠跨越不過自己的失敗,更只會沉迷在自己做了好事的幻影之中。


既然報仇是正當的,當中亦有其意義,又為何視之為不應份的事呢?我有感情,有尊嚴,有仇恨,比起做六根清淨的聖人,做個有仇必報的君子便已滿足了。

保留電車服務利多於弊

李曉彤 6N

步伐緩慢、古色古香的電車在港人心中彷彿佔着不可磨滅的地位,儘管其與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大相徑庭,也不減港人對它們的憐愛,箇中的主要原因大概是這四字——集體回憶。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電車被迫成為發展的犧牲品,這是必須的嗎?不,因我相信發展並非硬道理。

電車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利提升社會的凝聚力和新一代的拼摶精神。香港電車自一九零四年正式投入服務,至今已有一百零七年的歷史,見證了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都市的進程,其歷史價值實是毋庸置疑的。透過乘搭電車可令港人更了解昔日的生活,當中濃厚的人情味和純樸令港人對香港產生感情,同時亦想保留這承載感情的容器,成為港人情有所依、心有所歸的地方,這共通點。而且,電車的行走路線至今仍穿梭堅尼地城、跑馬地和筲箕灣等香港島地區,即使時移世易,香港島仍為香港的核心,而電車則為當中的發展者和見證者,要維持這核心地帶必須依靠下一代努力,因此,電車便成為當中的交替者,承載着那羣曾為港打拼的人和年輕的新一代,讓他們了解、體驗和承襲上一代的拼摶精神。帶領香港走向光明的前路。

電車亦為港帶來商機。電車是現時全世界唯一的雙層電車車隊,且染有百年的香港歷史,使電車不僅是港島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也能成為香港的地標和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促進香港的旅遊業發展,連帶香港的零售業和飲食業等仍可從中得到好處。就如美國三藩市便曾保留為當地居民服務了一百年的電車,現在更成為了當地的標誌,為短途搭客及觀光旅客提供方便的服務,可見歷史文物不一定是社會發展的阻礙,其歷史價值反可增添國家或地區的獨特性,帶動經濟發展。

而且,電車可減少了污染,符合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電車是唯一路上以電力推動的交通工具,根據電車公司的研究,若同一車程,電車的碳排放量比汽車低十五倍,可謂是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之一,在環保、方便和有助促進經濟的前提下,淘汰電車實是不智的。

再者,電車有助港人節省交通費。縱使電車的舒適度和載客量不及地鐵、巴士等交通工具,但收費相對於其他交通工具則較為低廉,亦是香港島這高消費地區中最便宜的座上交通工具,不設分階段收費,對打族和舊區中的基層市民而言無疑担當着重要的運輸角色。加上電車平均每相隔約二百五十米設置分站,因而成為不少短途客和老人家的代步工具,若果以地下鐵取代電車,基於路程和費用的考慮,無疑迫便乘客改用步行的方式前往目的地,這樣,建設交通工具的目的不就失去了嗎?因此,保留電車才是為民的正確做法。

有人認為電車的行車速度慢,促成交通擠塞和人車爭路的情況,因此應被淘汰。然而,我認為這弊處並不合理。而且從別的角度思考更是一種利處。電車的載客量比汽車多,在舒緩交通擠塞的問題中反而擔任更有效的角色。相反,汽車的載客量少而數量多,反而令交通擠塞問題更嚴重,所謂「盲公打燈籠,照人不照己」,汽車恐怕就是當中的盲公呢!從另一角度出發,電車其實是讓港人重新品嚐這繁喧都市的途徑。正因電車的速度較任何交通工具慢,乘客才可藉車上的十數分鐘把自己從急促的社會步伐中抽離,靜靜欣賞這都市美麗的一面,甚或是在車上小睡片刻,彷彿也顯得尤其悠閒和寧靜。

「一點一撇到南洋,電車轉彎再轉彎,叮叮叮叮」,這是以電車的形和聲作喻的字謎,而謎底則是「為」字,深思一下,這「為」字確實不簡單,它除以電車的形和聲作喻,還結合了電車的精神——為市民服務、為香港發展、為後世製造集體回憶,俗語有云:「飲水思源」,電車就是當中的「源」,有歷史作為基礎才可建構未來,若果只視發展為硬道理的話,這豈不是既沒人情味又摧殘了中國傳統的美德嗎?


保留電車服務利多於弊

張芷蔚 6N

「叮叮」聽見這聲音,你立即在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相信無論是「七十後」、「八十後」甚至是「四十後」、都會和我一樣,第一時間想起香港特色之一 ——電車。香港的電車是全球唯一現存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系統,其獨特的程度不言而喻。但香港電車的珍貴程度又會只限於它是全球唯一?近年有人提議要停辦電車服務,我們將會所損失的並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而將會是更多無法彌補的優點。

首先,電車為港人帶來的集體回憶是任何東西也不能彌補,取代的。電車的服務歷史悠久,自一九零四年起通車,迄今已服務港人逾百載。換句話來說,對於香港島的居民來說,無論老或幼,電車陪伴着他們成長的歲月。電車見證了許多港島區居民由黃毛小孩長大成白髮斑斑的老人,電車就如他們從小就認識的朋友般,並已成為了香港島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假若真的要終止電車服務,香島區就如失去其靈魂般,居民亦失去了一個熟悉、親切的朋友。反之,若這份集體回憶能繼續留在居民身邊,電車會成為不同年代的人的共同故事,提升他們對於香港島這個擁有電車的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相信誰也不想自己的朋友消失的,不是嗎?

再者,電車還能肩負起歷史教育的重任。電車投入服務的時候,香港還只是一個小漁村,才剛剛發展起來。百年之後,香港已不可同日已喻,一躍成為國際的大都會。然而,電車所走的路程、裝潢始終不變。電車保留以往英式建築的堅尼地城,緩緩駛至先進現代的中環,再配合車內古舊、樸素的裝潢,就如坐着時光列車般見證香港的迅速發展。老一輩可籍此懷緬時光,新的一代亦可藉此體會「老香港」的風情,加深對香港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從實際來看,電車的實用性亦相當之高。電車至今時今日,仍繼續每天接載近二十三萬人次,為這二十三萬人提供了多一個交通選擇。更重要的是,電車的收費是陸上交通工具之中最為實惠的,成人車資只是二元三毛,長者更只需一元。是所有階層都能負擔得起的車資。試問沒有了電車,哪有交通工具可以讓長者以一元走遍整個港島區?不單如此,電車更能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之一。電車具有懷舊風味的裝潢和外型,使不少遊客來到香港也會慕名而來,變相亦是帶動了區內旅遊業的發展。若要終止電車服務,不單以上對市民、對旅遊業的優點遭泯滅,更會造成相關行業人士,如電車司機、路軌維修員等七百人失業,那不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最後,電車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優點,就是它十分環保。環境問題近年備受關注,作為金融、交通樞紐的香港島,其空氣污染等問題更是重災區之一。然而,電車以電力推動,行駛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廢氣,有助空氣的清新。若以其他交通工具替代,需能增加交通流量,但另一方面也會使港島區的空氣更差,影響居民健康,可說是不償失。

有人可能會以為車速緩慢,不符合現代生活急促的生活模式,而且車廂過時,應予淘汰。但讓我們回頭想一想,是不是只有「快」才是「好」?電車緩慢的車速正正在急促的生活中給予現代人一個喘息的空間。再者,電車服務近年以來亦不斷隨時代發展而作出改進、配合。如新式的電車設有八達通付款。車廂內加設空調等。由此可見,電車並非一成不變的「老古董」,它不斷在變,不斷地迎合不同時代港人的需要。我認為電車最大的價值在於自身的不斷活化,真正做到在歷史保育與發展之間的平衡。直至今時今日,仍有不少市民選擇它為交通工具已是最好的證明。

總括而言,電車是港島區市民的朋友,是會「走」的歷史載體,是經濟實惠的選擇,更是境的保護者。終止電車服務,港人失去的不單是一個本土特色,更會失去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一份日積月累的感情。這些東西並不是能以其他東西可輕易取代的,其所謂的弊處亦弊不成弊。保留電車服務是利多於弊可說是毋庸置疑的。


保留電車服務利多於弊

陳凱翹6N

近年,香港因城市發展的關係而清拆了不少歷史文物,例如中環的填海工程,即使在一片反對聲下,天星及皇后碼頭依然被堅持清拆,歷史文物逐漸被時代所淘汰。至於香港電車,雖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但面對一日千里的社會,不禁令人懷疑這個行車速度極為緩慢的交通工具,能否抵禦日新月異的時間長河,逆流向上,得以被安全保留。

事實上,香港電車背後所包含的意義,是遠遠超過作為交通工具的作用。它不但承載着港人往昔的奮鬥歲月,更可充當城市的環保先鋒,亦向世人展示了香港的與眾不同,一舉三得。

香港電車的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市區。尤其在經濟開始蓬勃的七年代,由於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最早發展的地區,所有商業及政治中心均位於香港島,故電車便成為港人上班必需的交通工具。當時社會發展繁榮,港人生活步代急促,故電車的開班時間皆非常密集。有云由於昔日電車班次繁忙,電車司機為爭取時間吃飯,都會趕及在紅燈停車時多吃兩口飯,事故稱為「紅燈飯」。另外有人說,若在香港島市區中迷路,只要從山往海的方向走,一直至遇見電車路,即可以作為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參考座標。加上本來電車軌道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但自經過百年來的不斷填海,現時的電車路都遠離海旁。因此,電車可謂是港人奮鬥史和港島填海歷史的最佳見證。

再者,乘搭古色古香的電車更是香港的一大旅遊熱點。旅遊業是香港其中一項主要的經濟支柱,隨着本土歷史文物如灣仔街中、喜帖街相繼被拆卸,如此一來,電車便成為仍具有遊覽價值的碩果僅存之歷史遺物。事實亦然,香港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隻層電車的電車係統,而透過上層靠窗的座位,更可沿途欣賞五光十色的西區、灣仔、銅鑼灣及北角,城市景觀飽覽無遺。此外,香港一向以亞洲國際都會見稱。而政府亦可充分利用電車的車身來顯示本港中西文化融和的特點。如年前的「與藝同行」電車遊計劃,十二位本地插畫師便把多個本地中西節日及盛事的精粹勾畫在電車車身上。由是當訪港旅客置身香港島鬧市時,便能透過行駛中的電車,率先了解本港的大型節慶及中西薈萃的文化特色。

如果以環保角度而言,電車以電力推動,不僅符合環保原則,還有助減輕香港空氣污染嚴重的問題。據綠色和平調查得知,香港空氣的污染水平超過了世衛建議可接受水平的三點六倍,而因空氣污染而帶來的短期死亡率則增加了百分之五或以上。加上在今天全球重視環保意識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都力求環保效益。無論是上海的磁浮列車或是歐洲的環保巴士等,都顯示出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兩者是分不開的。

或許有人說:文物保護只會阻礙城市發展,何必保留速度緩慢的電車呢?況且,不少公共交通機構正大力宣傳環保巴士、環保小巴甚至環保的士,對付空氣污染問題另有辦法!然而事實上,文物的重要性不單純取決於其實用性,還包含它所代表的歷史意義。七十年代為香港上一輩的奮鬥歲月,保留電車,並非眷戀往昔的努力不懈,而是想要延續香港人過去自強不息的精神與現在身處黃金時代的輝煌成果。讓電車「叮叮」的鈐聲繼續訴說着香港篳路藍縷的故事,使下一代把港人超凡的毅力得以傳承。至於環保方面,觀乎現今香港社會環境,真正在市區行駛的環保交通工具又有多少呢?地少人多,重視經濟效益的港島區,方便快捷固然重要,但空氣污染似乎是一個更值得重視的因素。

總而言之,儘管電車是一個緩慢的歷史舊物,但電車同時也是一個城市不可割斷的文化遺痕,一代代香港人走過的足跡。所以,請讓這架緩慢的綠電車,在街頭上不理歲月轉移地來往前進,行行停停,吱吱,從過去到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